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险滩接棒 绝境生花 ——行业开拓者王宇校友专访

SHUAA 上海大学校友会 2024-05-15


王宇

人物简介:王宇,湖北襄阳人,上海大学2014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任上海宇昂水性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技术总监,全国功能高分子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功能高分子行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全国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精特新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执委及评审专家、浦东新区工商联执委及生物医药委员会副会长。王宇长期从事水溶性高分子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核心研究成果解决了限制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实现了进口材料可替代。拥有核心国家发明专利80余项、国际PCT专利8项,牵头制定并实施多项国家标准,主编学术著作《水溶性高分子》。2016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0月当选为“中国创业榜样”;2022年被评为张江杰出人才;2023年获评全国商业科技创新人物、上海市工商业领军人物 、浦东科技精英,同年9月当选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2024年,获得“临港新片区十大科创先锋”称号。




在宇昂科技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我们见到了王宇,他一身整洁的深色西装,手拿笔记本和茶杯,神情专注而温和。在与这样一位行业开拓者交谈中,我们看到,他的一言一行展示着现代化强国科学家的科创魅力与实干精神,举手投足却显露出大浪淘沙后的文人风骨。



一、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王宇出身于一个湖北襄阳的军工家庭,老一辈中国军工人艰苦奋斗、奉献牺牲的精神是他的底色。提起这段经历,王宇满怀感慨:“大批的军工人默默无闻地在‘与世隔绝’的穷乡僻壤工作和生活,夜以继日、不得外出、对外保密,我的童年就是这么度过的。”从小的耳濡目染,让王宇在大学时选择了化工专业,开启了与水溶高分子的不解之缘。

“当时流行一句话:‘扎根三线,献完青春献子孙’。”身为军工子弟的王宇在1993年大学毕业便回到了家乡的药厂工作,当时正值军工向民用转型的变革期,面对未卜的前路,王宇断然放弃药厂的“铁饭碗”,欲乘时代之风自谋出路——远赴上海求学深造。

当问到为什么选择上海时,王宇说:“从小我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爱好者,也受当时热播电视剧《上海滩》的影响,于是,带着去‘流浪’的豪情,以及对繁华都市的憧憬,我就来了。”立足大城市绝非易事,极大的英语短板、专业课的失常发挥,让王宇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既然来了,就不能轻易离开,王宇一边做家教糊口,一边寻找新的机会,誓要闯出一番天地来。

90年代的上海,犹如黄浦江上的浪头,涛涛向前。机会如雨点般遍地播撒,等待有识之士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就在这时,化工部下面新成立的一个全国水溶性高分子行业协会出现在了王宇的视野,“当时化工部的老领导,极具前瞻性地预测到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将会带来的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于是便成立了行业协会,想通过研发新型材料解决它。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型。”当时协会秘书处恰巧需要一个懂化学、有文笔、肯吃苦的专职秘书,这个岗位非王宇莫属。

乘上东风,26岁的王宇刚刚崭露锋芒,就受到行业协会委托,参与管理了一家做水溶高分子的合资公司。老理事长曾语重心长地对王宇说:“水溶高分子产业是中国下一代精细化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之前我们一穷二白,需要有人铺路把它撑起来,这将会为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靠着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踏实肯干的作风,王宇带领公司成长起来,他也成为公司的总经理。

年轻有为的他,心中却埋藏着一份遗憾。2001年,行业协会初具规模后,王宇决定重新考研。离开校园近十载,一切清零重启,王宇将巨大压力转化为强大动力,“英语差就恶补,没有天赋就创造天赋,我当时把新东方《红宝书》上的3万多个词汇全都背下来了。”天道酬勤,王宇后来的GRE考试几乎接近满分,并高分考入同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这对他来说,既是圆梦,也是新生。

求学期间的王宇

二、接棒创业,破土重生


2004年同济毕业,王宇也来到美国准备攻读博士学位。就在这时,行业协会的老领导联系他说:“中国水溶性高分子的发展到了‘生死攸关’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需要你的接力。”一面是国外名校的橄榄枝,一面是行业后继无人的艰难局势,王宇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国外的发展机会和优渥的奖金,担起了水溶高分子行业协会的顶梁柱。

当时,要想让行业协会的工作落到实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很多公司都拒绝和我们合作。”紧迫关头,为了行业和协会的发展,王宇决定担下风险自己创立公司,成为协会的挂靠点。于是,宇昂科技成立了。

选择创业这条路,本身就是一场“豪赌”。王宇带着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个部门一个人,张罗起一家公司。“开公司的前三年,为了做自研自造的‘中国之最’,砸锅卖铁好几百万烧了进去,但一切都还遥遥无期,很多人建议我不要再继续了。”迫于压力,员工陆续都走了,孤立无援的他一人撑起公司,又做司机又做订单,又做实验又跑税务机关。屋漏偏逢连夜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一夜之间建好的实验室和谈好的欧洲业务都化为泡影。在最窘迫的时候,公司的账户上只剩下2元,实际负债则高达百万。谈到这里王宇眉头紧锁,曾经的挫折历历在目,“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国内外奔走,找新机会。”严重的工作和心理压力下,王宇晕倒被送往医院,患上了严重的心肌炎和全身型剥落荨麻疹,身无分文的他甚至连医药费都需要借钱支付。

曾经风光无两的行业新星瞬时跌到谷底,万念俱灰的王宇纵身跃下黄浦江,万幸活了下来。坐在黄浦江边,王宇回想起初来上海时豪情满怀的自己,“经历了‘九死一生’,我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底,也立下了把公司做成中国‘巴斯夫’的宏图伟志。”巴斯夫是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王宇“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信念支撑着他,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无限风光在险峰,转机到来,浦东新经济组织党委、上海市火炬中心和市科创的领导发现了王宇公司的潜力,鼓励他积极创业,辅以政策支持,公司也得到了资金补助。“正是这笔救命钱盘活了公司,公司搬来张江后可以说是‘如鱼得水’,两年后,还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在滔滔江水中沉浮多年,王宇露出释怀的笑容。

如今的宇昂科技公司大楼

三、钻研突破,更显情怀



公司业务逐渐稳定后,为了继续强化和更新理论知识,也为了将水溶性高分子行业做大做强,王宇决定读博深造,这便与上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那时候上海大学已经开始了对高分子材料的研究。我也一直非常崇拜钱老校长,他在无机材料研究上有着瞩目成就,同时钱老在军工方面的贡献和上大专属的红色基因深深地吸引着我。”就这样,在忙于企业、协会事务的同时,王宇荣幸考取了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施鹰教授的博士生。

王宇(左二)与施鹰教授、谢建军教授在博士论文答辩会上的合影


富有潜力的种子遇到适宜生长的沃土,必然硕果累累。“得益于上大和导师对学生的包容开放,我的研究方向是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的。”在实验中,王宇和导师碰撞出新的火花,他们立即成立课题组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骄傲,这个课题能在上大‘开花结果’,并应用到了实际的场景中,目前已经在行业内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创了无机纳米材料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二门学科跨界融合并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先河。

实验室里的王宇


情怀与本真丰富着王宇的精神世界,兼顾公司经营、学术研究、协会工作的他,还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吟游诗人。“左手试管,右手笔杆”,写诗、下围棋、打羽毛球、越野跑、看演出都是他的爱好。他将自己创业的历程编成两部诗集——《醉春风》与《英雄歌》先后出版,鼓舞更多心中有梦、勇敢拼搏的创业者。“英雄的气概比英雄本身更值得被赞歌,创业亦是如此。”王宇第三部诗集《虎嗅集》也已完成,提起名字的来意,王宇满脸笑容,解释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一路走来,汗水泪水终凝练成诗,千帆过尽后心花盛放,这正是王宇的自身写照。

丈夫傲世兮彩云追,江湖漂泊兮北风吹,唯有壮志兮英雄泪,漫卷黄沙兮人不归。

几回征战兮雪纷飞,一遭挫败兮尘与辉,醉卧沙场兮君莫醉,再整河山兮搏一回。

——王宇《英雄歌》


四、深耕行业,反哺社会



制定国家标准、建立行业目录,是王宇的长远目标。

“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这不单单需要行业视野和核心竞争力,更需要掌握行业话语权,要从游戏玩家转变为游戏制定者。”十年的时间里,王宇牵头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耗费一千多万,不求任何回报。王宇表示:“这其实就是帮中国立规矩,给国外设门槛的过程。”在王宇的带领下,宇昂科技已经取得了细分领域内的国际领先地位,掌握着自研自造的核心技术,解决了行业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了重要的进口替代。

给行业定基调绝非易事,王宇称得上呕心沥血。“一个新兴的产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目录,建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带着强烈的行业使命感,王宇在2017年11月出版了《水溶性高分子》学术著作,全书150万字,详细阐述了水溶性高分子在中国的历史沿革、生产制造、理论研究,以及在农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引起了业内外的极大轰动,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目前,这本书的第二部也已增改完成,预计将于今年底正式问世。

王宇主编的《水溶性高分子》学术著作


2023年9月,王宇因在水溶性高分子研究领域的特殊贡献当选为2023年度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王宇被授为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24年,王宇荣获“临港新片区十大科创先锋”称号,以表彰其在科创方面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

王宇(右)在2024临港科创大会上

接受颁奖


满誉而归,不忘来时之路。在灾难面前,王宇带领公司曾多次力行公益慈善,捐资捐物。在08年的汶川地震、16年的武汉水灾、17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22年巴基斯坦洪涝灾害,以及23年底的甘肃地震中,遍布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王宇第一时间给武汉捐赠物资,后续又多次打通上海去湖北的“生命线”,送去大批量的稀缺消毒用品。

疫情期间宇昂科技驰援武汉


2022年,上海疫情暴发,宇昂科技作为上海保供企业,支持着上海3500多所中小学、养老机构、福利院和社区的抗疫工作。这个时候,王宇最先想到的就是母校上大,在导师与母校校友会、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帮助下,第一时间为母校送来连夜生产的消毒用品,“但凡是母校的事情,一个命令立马去。”

王宇向母校捐赠消毒液等防疫物资

王宇(右三)在母校“临泮之春”海上沙龙暨上海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答谢会上与校领导等人的合影

王宇荣获母校颁发的奖项


不仅如此,2023年,王宇的公司还和上海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嘉兴研究院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关系。饮水思源、情系母校的故事不断在演绎……

王宇与刘昌胜校长在上海科学技术协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合影


母校专家教授一行赴王宇校友企业交流参观


家国志业担在肩头,王宇满怀期待地畅想未来,“希望能牵头参与到更多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中,将公司打造成中国水溶高分子行业的‘航母’,与此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母校校友风采采访团队与王宇(右三)的合影


专栏 | 百年百人·校友风采

👉点击文字链接查看|往期推荐

【校友风采】学之大者,为国为民 ——林国强院士专访

【校友风采】在西藏当公务员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赵吉星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一位上大人的“双城记”——骆勇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心游诗境 纵览事功——杨克明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让“京”彩在国际舞台绽放——滕俊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走不虚此行的路,做毫无保留的我 ——扎根社区基层的“海归第一书记”罗桑仁青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何可校友专访:钝学累功,求索中泰

【校友风采】十年,我与上大的缘 ——俱李菲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从受助者到服务者,一个自强者的奋斗 ——王任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我只是一不小心成了干企业的人” ——何志明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找到自己的宇宙——程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说干就干——王博伟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新闻”给了我工作的底层逻辑——顾红蕾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科研为功怀严谨,音乐作伴种诗意——吴杰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桃李春风,山高水长——记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芳

【校友风采】“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赴法深造学子陆耀东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淡泊功与利,做科研路上的领路人——朱建国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打退堂鼓不是我的性格脾气” ——何小玲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四海奔浪家国情——陆中华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宝钢人”的“上大情”——王喆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正直做人、勤奋做事,努力做个有趣并对社会有利的人!” ——张正勤校友专访

【校友风采】造机器人的90后追梦少年——王兴兴校友

【校友风采】“我要做的,只是坚定地走下去”——韩雨卿校友专访

SHUAA

【上海大学校友会校友风采专栏】

总策划:陈   然 彭明霞   撰稿:王晨奥 黄李菲

编   辑:吴忠芳 钟艺玲   图片:受访者提供


上海大学校友会

世界在你眼前

我们在你身边

Email:sdxyh@oa.shu.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